來到瑞士已經五個月了
看到許多與原本觀念不同的文化
除了表面的驚訝之外
其實帶給我很大的省思
這大概就是文化衝擊吧
原本在台灣算是都市小孩的我
已經習慣都市的生活
來到瑞士有機會到真正的大自然走走
所謂真正的大自然 就是並非人為造出來的收費型牧場或是花園
當親眼見識大自然的偉大的同時
也是真正體會什麼叫做人類的渺小
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
但就像是因為感受過幸福 所以才真正了解什麼是孤獨與寂寞
嗯 好像偏題了
我想 許多身在台灣的人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們不懂的先去好好欣賞我們的家園
反而凡事以利益為導向
過度開發山林
不論是種檳榔 開民宿 開森林遊樂區等等
看到台灣許多山林的俯瞰圖 都會有點無奈的感覺
反倒是這裡 人們樂與大自然為伍
不過度開發 對於環保節能是真正身體力行 而非口號而已
在這裡 我看到當地居民不厭其煩的把玻璃瓶依照顏色分類
而戶外大垃圾桶 就是類似子母車的那種垃圾桶 卻依舊乾淨無異味
而我們住家附近的纜車 最近換新的設備了
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再節能20%
唯一我不能理解外國人的就是他們的抽煙習慣
而且時不時的丟菸蒂
但撇開這不說 我想應該是看看各國的優點 改進自己的缺點 比較重要
至少在這次日本海嘯的借鏡下 我們也該好好維護我們的山林
否則人禍的影響往往遠大過天災
來到瑞士之前 因為德國與瑞士的地理位置接近 許多人都說
德國人不友善 不好相處 而初次來到瑞士的我們
因為受到許多瑞士人的善心協助
所以一直認為瑞士是個善良熱心的國家
而在接觸許多德國人與聽到許多朋友分享與德國人接觸的經驗之後
才發現 德國人似乎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難以相處
甚至有許多人相較兩者之下 更喜歡德國人
所以這也讓我感受到 很多事情 我們是需要親身體驗再下結論的
甚至親身體驗所下的結論也不一定是對的
我所認識的一位德國朋友 非常喜歡台灣
甚至於想要有計劃的定居台灣
對於台灣的評價是 台灣有好山好水 氣候宜人 人民很友善
哈 就像是課本的介紹一般
不過也是因為這位朋友對台灣的熱愛
我也才再度用另一種角度看台灣的美
也才發現 住在台灣以久的許多人民 沒有發現到這一點
反而因為政治而種族歧視 (就是本省外省間的愛恨情仇)
因為利益而大肆破壞大自然
也或許是某種崇洋媚外 所以只要是外國人 或是從外國回來的台灣人
都是比較優秀的 甚至公司熱愛只會英文而專業很弱的外國小孩
對於各行各業的比較 對於成績的比較 斤斤計較
唉 又偏題了
我想在讀書的階段
許多人都遇過某些同學有讀書 卻始終愛放出他沒有讀書的訊息
或是把一個人踩在腳底下 你就多爬在一個人身上
或是有同學硬是想要打探你前一天唸了多少書
或是朋友知道你要跟他找的是同一份工作
他不分享他的準備心得給你就算了 當你詢問他時還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許許多多的心胸狹窄的事情 許多人應該多多少少有經驗
這些事情 我在台灣常遇到 沒想到來了瑞士又碰到了
不過心寒的是 又是亞洲人
不過我也是有遇到願意分享且將心比心的台灣人與中國人
所以還是有點欣慰
我相信外國小孩也是有心胸狹小的 亞洲人也有心胸寬大的
我個人目前的經驗也不代表就是正確的
只是 遇到心胸狹小的人 難免會覺得氣憤與無奈
對了
還有一件事是我對外國人耐心的佩服
他們非常注重自己的身體保養
我想許多人都與我相同
認為外國人就是時時開Party 徹夜通宵玩樂飲酒
但實際上則不盡然
許多的大大小小的聚餐 外國人全叫Party
但幾乎就是在星期五或是星期六晚上擇一天罷了
有許多外國年輕人 平時也是十點上床 六點起床
睡足了八個小時 就準備出門上學
在週一到週五認真的讀書 假日徹底的放鬆
似乎在這裡沒有聽到什麼過勞死的案例
但大家都還是有效率的把事情做完 因為沒有人喜歡加班
加班也不會不給加班費 更沒有計較有效率加班與無效率加班的事情傳出
或許有的人認為 外國的書比較好唸 學歷比較好拿
但至少就目前看來
蘇黎世的學校 大學碩班博班不是混混久可以畢業的
至少瑞士大學學制三年畢業 卻要取得與其他國家同等四年的專業知識
想必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容易
考試不用技巧取勝 不只考課本習題
所以大家也只能穩紮穩打的念書
在台灣要二一很難
在瑞士要畢業卻沒台灣簡單
雖然我還是有看過奇妙的例外 也看過很混卻可以過關的例子
或是聽過作弊的例子…
但也可能是我周遭的朋友都是認真念書的比較多吧~
我實在不想一直捧外國人的好
但是看到許多例子
我實在很難再將以往老師說的"亞洲人真的很認真很厲害"
或是"外國人的大學都是Party大學" 這些話放在我的腦袋中
因為完全都被推翻了啊!
這是我這幾個越來的感觸
當然台灣這個小島
我們也是有許多優點
我們人才濟濟 便利性高 等等諸如此類的優點
但是我想借鏡他人之優點進而反思自己
是我們應該要做的反省
在這樣一個小小島
我們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
卻忽視了一些不可忽視的細節
不是很可惜嗎?
下次來寫寫交通的差異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